马万水:永争先进的“矿山铁人”

发布日期:2021-06-10 浏览量:

在河北宣化庞家堡龙烟铁矿分公司广场南侧的半山坡上,坐落着全国劳动模范马万水的塑像。塑像取材于龙烟矿矿石,高3.6米,由近两吨铁精粉熔铸而成。从广场到塑像共筑有38级台阶,标志着马万水38年短暂却奋斗不息的一生。

马万水,1923年生,河北深县(今深州市)人。1936年,他来到北京隆顺油柴局当学徒,6年后,转入北京门头沟煤矿当矿工。1949年,马万水因技术突出,被抽调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

这年9月,龙烟铁矿掘进五组成立,马万水出任组长。此时,五组的情况并不乐观:矿山被破坏,缺少机器设备和工具,大部分长、短工出身的矿工技术水平也不过关。第一个月,巷道只向前推进了1.7米。马万水了解情况后,提出“分班比赛”的构想,并很快组建起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劳动竞赛的小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他凭借自己当矿工时练就的本领,耐心给工友们传授技巧。那时,马万水常常白天上班,晚上做“老师”,亲自给工友们把钎、扶锤、讲窍门。有时,技术生疏的工友没准头,一锤砸在他手上,他也总是没事儿似的笑着说:“不疼,继续打!”在他的带领下,全组掀起了学习和竞赛的热潮。1950年6月,五组创造了全手工操作、独头掘进月进23.7米的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新纪录。为此,该组被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同年,马万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马万水逐渐意识到,要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还不够,必须把苦干、实干和巧干结合起来。

1954年,马万水和他领导的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经过反复推敲,他提出“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硐掘进速度。之后,小组在施工中遇到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马万水又迎难而上,带领工友反复研究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令工程难题迎刃而解。

在十几年的工作中,“马万水小组”通过不断实践,创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等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创新中不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并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小组于1955年攀上月进128.5米的高峰;1957年两次摘取月进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金属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马万水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也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60位“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之一。他肯于吃苦、不怕困难,同他的英雄集体用铁锤和钢钎多次改写矿山掘进的新纪录;他善于钻研、积极探索,推出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为新中国冶金矿山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常年劳累过度,1961年3月,马万水被确诊为骨癌晚期,于当年8月12日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牵挂着矿山的生产工作,一再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

虽然病魔无情地夺走了马万水的生命,但他那永争先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